找到相关内容291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究“有灭涅槃”对印顺导师初期大乘菩萨观之启发性

    下去,如实知见水,但还不能尝到水一样。……(略)  惟有另一类人(绝少数),正知见“有灭涅槃”而不证得阿罗汉的;不入灭尽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见的,正是初期大乘,观一切法空而不证实际的菩萨模样。  有关上述...谛观井水,如实知见而不触身。(接下一句)   【61】 如是我说有灭则寂灭、涅槃,而自不得漏尽阿罗汉。”   此经的关键词有三:(1)“有灭涅槃()”,(2 )“见审谛思()”,(3)“依正慧如实善见(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12656274.html
  • 《杂阿含经》中的守护根门之道

    ,不如实知见;不如实知见故,于眼染著,若色、眼识、眼触、眼触因缘生受,内觉若苦、若乐、不苦不乐,皆生染著。如是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若法、意识、意触、意触因缘生受,内觉若苦、若乐、不苦不乐,不如实知见;不如实知见故,生染著。如是染著相应、愚闇、顾念、结缚其心,长养五受阴,及当来有受、贪、喜悉皆增长,身心疲恶,身心坏烧然,身心炽然,身心狂乱,身生苦觉;彼身生苦觉故,于未来世生、老、病、死、忧、悲、恼苦...

    释普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12655627.html
  • 四识住与修行

    、强弱、健疾、松紧,如实观察,如实知见。  “观受是苦”侧重“苦受”,为的是“远离”,但在远离之前,还是要如实知见,否则难免堕入“不净观”的偏差。因此,正确的“观身、观受”,还是要依照‘杂阿含经’“念...因为只有先如实知见,才谈得上“依远离、依离欲、依灭、向于舍”。(1989.7.《新雨月刊》第25期) ...

    张大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3552963.html
  • 儒成与佛成─浅探儒佛修学进程之会通

    余所有等持、等至....”、“....于四圣谛等,所有如实智见”。(大正三○,页436a)由此可以推知三学内涵意义为:住于戒律中、住于静虑、于法如实知见。   (2)趣向的目标:   三学的目标分别是达成...必由三学之次第:   “先于尸罗善清净故,便无忧悔。无忧悔故,欢喜安乐。由有乐故,心得正定。心得定故,能如实知,如实见。如实知见故,能起厌。厌,故离染。由离染故,便得解脱。得解脱故,证无所作究竟涅槃。...

    王惠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1260066.html
  • 印顺法师〈修定--修心与心性本净〉之商榷

    舍利弗阿毗昙论.假心品》的类同经文:“心性本净,为客尘染。凡夫未闻故,不能如实知见,亦无修心;圣人闻故,如实知见,亦有修心。心性清净,离客尘染,凡夫未闻故,不能如实知见,亦无修心;圣人闻故,能如实知见...”与“未闻”视为是否“如实知见”的原因,而将“修心”和“如实知见”置于同等地位,同为“闻”的结果。闻法而如实知解并如理修行,这是佛法常轨;所闻的当然是正理正法,所以从《舍利弗毗昙》不能推论出“心性本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0059586.html
  • 智能的本质

    samadhi心的专注)。唯有借着正定来使心变得专注,才能如实地了悟真理 (Yatha-bhuta nana-dassana 如实知见) 。  Samahito yathabhutam pajanati passati: 发展了正定的人如实地了悟真理。  这种如实知见的能力,就是“内观”--意思是,“以一种特殊方式观察事物”。通常我们只会注意到表面所呈现的实相,就像小孩子只看到宝石外表缤纷夺目的色彩。而要能...

    葛印卡老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61542628.html
  • 一切圣众皆证悟四圣谛

    能够以清净天眼了知?生依善恶之业而招感善趣、恶趣之报等种种生死相状。于后夜时分获得了"漏尽智证明",如实知见四圣谛:我如实知、如实见此是苦,此是苦之集,此是苦之灭,此是趣向苦灭之道。我如实知、如实见此...不受后有。   成就三明之后,如实地彻见了四圣谛,于是证悟了无上正等正觉(M36·萨遮迦大经,M4·怖骇经;增31-1)。   在《正等正觉者经》中,佛陀亲口说他是由于如实知见了四圣谛,因而证悟了...

    Mahinda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42252517.html
  • 依佛法观点看特异功能的实相与局限

    超常识的神秘经验,得则亢奋、狂喜,未得或既得复失,则沮丧、狂怒,于修学过程中增长了贪、瞋、痴,无法体会得“无常、无我”的生命智慧。   在《阿含经》中,开宗明义即说:要于五蕴之无常如实知见,好能让“...去除贪欲”的目的背道而驰。一旦色身败坏,由于无法洞烛其“无常、无我”,将会更增加忧恼。因此佛家禅观,并不特别强调能量、磁场乃至气脉、明点之类的概念,而是扣紧“去除贪欲”的目的,倘能这样于禅观中如实知见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31579835.html
  • 释显如:灭谛

    观点来看一个证涅槃的解脱者,如何具足这些特点。解脱者所证悟的“真”,不是“真我”、“大我”、“梵我”或“宇宙精神”,而是如实知见苦恼的生灭因缘,悟解缘起无我而具足洞察世间实相的智慧,不受好恶的影响去了解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0546842.html
  • 原始佛教简介

    紧密的将一切众生包围其中,于是对于修行离苦产生了信心与愿望,经过深入的「戒定慧增上修行」,更进一步就能利用修行来证知「苦的真谛」。修行者透过稳定清楚的内在观察,如实知见五蕴(色受想行识)的无常真相,以及细微难见的跟随五蕴而存在的「身见(误认五蕴为我我所)」与「贪爱」,于是生起清楚明白的觉悟,透彻的体证「五蕴无常,苦,非我」,如实知见「五取蕴」就是纯苦的聚合。   (2)「苦集谛」(对导致「痛苦忧恼」...

    直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3447502.html